战斗机 “野兽” 模式的发展与应用
前言:“野兽” 模式这一概念诞生于美国隐身战斗机研制成功之后,指的是战斗机携带超出常规挂载数量的机载武器。该模式凭借增加武器携带量、减少战机出动架次,显著提升了大规模空战中的拦截效率。近期,网络上流传的歼 20 战斗机外挂双联复合导弹挂架的视频显示,歼 20 也采用了牺牲隐身性能以大幅提升导弹挂载量的策略。
一、“野兽” 挂载能力的演进与空战需求
自 20 世纪 50 年代的 F-4 系列战斗机起,美国战斗机便具备了 “野兽” 挂载能力。F-4 战斗机拥有 9 个武器挂点,其机翼内侧挂点可装配三联复合挂架,机腹挂点能使用六联复合挂架,在极限状态下,可一次性携带 18 枚 500 磅炸弹、4 枚中距空空导弹以及 4 枚近距空空导弹,挂载实力极为强劲。然而,F-4 战斗机存在雷达探测距离短、跟踪性能弱且搜索范围有限的问题,每次仅能引导 1 枚半主动空空导弹发动攻击,即便挂载 4 枚中距与 4 枚近距空空导弹,在一场空战中也难以全部使用,因此 “野兽” 挂载在当时意义不大。到了第四代战斗机时期,虽换装了性能更为先进的脉冲多普勒雷达,探测距离超过 130 千米,可同时跟踪 10 个目标并对其中 2 个实施打击,但空战模式与上一代战斗机相比并无本质差异。
即便战斗机拦截成功率高达 90% 以上,单架战机最多也只能拦截 3 个目标,若要拦截 10 个目标至少需出动 3 架战斗机。所以,尽管此时战斗机具备充足的武器挂载能力,空空导弹的常规挂载数量依旧维持在 4 枚中距与 4 枚近距空空导弹。进入 21 世纪,有源相控阵雷达逐渐取代传统的脉冲多普勒机载雷达,砷化镓 T/R 模块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峰值功率达到脉冲多普勒机载雷达的 4 倍,氮化镓 T/R 模块更是达到 8 倍,探测距离提升了 70% 至 200%。其毫秒级的电子扫描方式克服了雷达转动时 5 - 10 秒的机械惯性与时间延迟问题,通过合理分配波束照射和驻留时间,能够同时跟踪 20 - 30 个目标,并对其中 10 个以上目标展开攻击,超视距空战由此成为主要作战模式。
在这样的空战背景下,战斗机携带足够数量的空空导弹变得至关重要。从实战角度来看,1 枚导弹成功拦截 1 个目标的概率极低,中距空空导弹至少需向 1 个目标发射 2 枚才能实现 80% 以上的全程拦截成功率,若要有效摧毁运输机、加油机等大型目标,甚至需要发射 2 枚以上导弹。因此,战斗机至少需携带 6 枚中距空空导弹,才能确保对多个目标进行有效打击。面对隐身战斗机时,命中率会进一步降低,所需消耗的导弹数量也会更多。由此可见,充足的空空导弹携带量对空中作战的持续性和打击效果有着重大影响。以 F-15EX 战斗机为例,在 “野兽” 挂载模式下,它可挂载多达 22 枚空空导弹,作战效率相较于常规模式提升了 7 倍。不过,外挂武器存在飞行阻力增大、战机机动性下降以及成为战斗机最大雷达反射源等弊端。
二、不同隐身战机 “野兽” 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F-22 战斗机在研制初期,为消除外挂武器这一最大雷达反射源,采用了内部弹舱设计,其雷达反射截面积相比第四代战斗机缩小了两个数量级,被机载雷达发现的距离不足 30 千米。F-22 的主弹舱长 3.9 米、宽 2 米、深 0.4 米,受弹舱空间限制,最初仅能携带 4 枚 AIM-120A/B 中距空空导弹。AIM-120A/B 中距空空导弹的主翼展为 0.5 米,尾翼 0.63 米,虽比 AIM-7 系列中距空空导弹尺寸减小近 50%,但在 F-22 机腹弹舱仍只能挂载 4 枚。后来,AIM-120C 中距空空导弹将主弹翼和尾翼翼展缩减至 0.4 米,并采用交错挂载方式,才使 F-22 机腹弹舱实现挂载 6 枚导弹的目标。此外,为增加航程,F-22 在机翼下预留了 4 个外挂点,可挂载 4 个 600 加仑副油箱。为实现 “野兽” 模式,美国空军还曾考虑研发一种封闭式武器吊舱。
封闭式武器吊舱最早应用于 “沉默大黄蜂” 国际多用途战机项目,该项目通过安装保形油箱,在不使用外挂油箱的情况下拓展了作战半径。新研制的隐身封闭式武器吊舱取代了机身和机翼下的外挂架,每个吊舱空重 370 千克,内部可容纳 4 枚 AIM-120 中距空对空导弹或 1 枚 2000 磅航空炸弹,安装三个吊舱后,雷达反射截面积仅增加 0.2 平方米,F-22 战斗机理论上可携带 4 个此类吊舱,使导弹携带量达到 22 枚。但测试结果显示,这种吊舱会大幅增加飞行阻力和机翼承载压力,严重影响飞行性能,最终该方案被舍弃。目前,F-22 战斗机的 “野兽” 模式采用 4 个双联复合挂架,外挂 8 枚中距空空导弹后,雷达反射截面积仅从 0.1 平方米增至 0.5 平方米,相较于十几平方米的第四代战斗机,仍具备隐身优势。
“沉默大黄蜂” 所采用的新型隐身封闭式弹仓,尽管空重达 370 千克,但可通过拆除常规外挂架来平衡重量。而且,这种弹仓还能优化战机气动特性、降低雷达反射截面。据悉,挂载此类隐身武器吊舱后,“大黄蜂” 的雷达反射截面(RCS)相较于无外挂的干净状态仅增加 0.2 平方米(干净状态下 “大黄蜂” RCS 约 1 平方米)。当配备三个封闭式弹仓(机身下 1 个,两侧机翼下各 1 个)时,“沉默大黄蜂” 可携带多达 12 枚 AIM-120,再加上翼尖部位可挂载的 2 枚 AIM-9X 近距格斗导弹,新型国际版 F-18 在执行空战任务时,导弹携带总量可达 14 枚。
这种隐身设计的武器吊舱最多可容纳 4 枚 AIM-120D 空空导弹,若应用于 F-22 战斗机,可使其导弹携带量增至 22 枚。但测试发现,该吊舱仍是明显的雷达反射源,且产生的飞行阻力和机翼承载压力比传统双联复合挂架更大,严重影响飞行性能,最终未被采用。如今,F-22 战斗机的 “野兽” 模式依然依赖 4 个双联复合挂架,最多可携带 14 枚中距空空导弹,或 4 枚 1000 磅、2000 磅制导炸弹。在执行长时间远程巡逻任务时,可挂载副油箱延长滞空时间;在低威胁环境下执行截击任务时,则可增加空空导弹挂载量以提升拦截能力。即便外挂 8 枚中距空空导弹,其雷达反射截面积从 0.1 平方米增加到 0.5 平方米,相较于第四代战斗机,仍保持着隐身优势。
与专注制空作战的 F-22 战斗机不同,F-35 战斗机的设计初衷是执行对地攻击任务,以弥补 F-22 战斗机对地攻击能力的不足。然而,由于设计条件苛刻,F-35 的机腹弹舱比 F-22 更小,挂弹能力甚至不如 F-15、F-16 战斗机。为增加载弹量,F-35 在机翼下设置了 6 个外挂点。在执行空战任务时,除弹舱内的 4 枚中距空空导弹外,机翼 4 个挂点通过双联复合挂架可携带 8 枚中距空空导弹,2 个外侧挂点可挂载 AIM-9X 近距空空导弹。也就是说,在 “野兽模式” 下,F-35 可携带 14 枚中程空对空导弹和 2 枚近程空对空导弹,载弹量不逊色于任何一款第四代战斗机。但由于 F-35 本身存在结构超重、飞行阻力大的问题,在全外挂状态下,其机动性能几乎丧失,因此该模式仅适用于已掌握绝对制空权的作战环境。
三:中国空军曾长期列装轻型战斗机,因其武器挂载能力有限,根本不具备“野兽”模式的应用基础。歼10系列战机设置了11个武器挂点,最大载弹量达到6吨,这才满足“野兽”模式的基本要求。不过这11个挂点的挂载能力存在差异,机身下部的5个挂架受空间限制明显——机腹挂架仅能挂载1个副油箱或2枚250千克炸弹,机身两侧挂架最多只能挂载4枚250千克炸弹,无法兼容尺寸更大的武器装备;机翼下内侧挂架仅能挂载副油箱、炸弹或火箭弹,最外侧挂架只能搭载重量不超过200千克的近距空空导弹。真正能够挂载各类导弹的只有机翼中部的2个挂点,常规状态下仅能挂载2枚中距空空导弹和2枚近距空空导弹,只有在使用专用双联复合挂架后,挂载能力才能与F-16、“幻影”-2000、米格-29等战机相当。若面临大规模空战,其火力不足的问题会显著暴露。
F-16战机的挂载条件相比歼10具有明显优势,可轻松实现4枚中距空空导弹与2枚近距空空导弹的挂载,且不会对飞行性能和机动能力产生影响。若在机翼中部使用三联装复合挂架,更能携带8枚中距空空导弹和2枚近距空空导弹,从而实现“野兽”挂载模式。而采用三角翼布局的歼10系列战机,其武器挂载能力难以进一步提升。歼10C战机装备有源相控阵雷达后,导弹携带数量不足成为最大短板,且实现“野兽”模式几乎不可能。歼11系列战机属于起飞重量接近30吨的重型战机,具备强大的武器挂载能力:歼11A战机的8个挂架可携带4枚中距空空导弹和4枚近距空空导弹;歼11B战机的航电技术水平远超歼11A,武器挂架增至10个,其中6个挂架的挂载能力超过500千克。
该战机可携带6枚中距空空导弹和4枚近距空空导弹,载弹量超过F-15C战机的6枚中距空空导弹和2枚近距空空导弹,完全能满足对抗需求。而且其挂架具备充足的横向空间,可使用双联挂架,使中距空空导弹挂载数量从6枚增至12枚。歼-16战机的气动布局和设计与歼11BS战机相近,挂架数量增加到12个,可携带8枚中距空空导弹和4枚近距空空导弹,使用双联挂架时可挂载16枚中距空空导弹。尽管与F-15EX战机相比仍存在细微差距,但双联复合挂架产生的飞行阻力远小于F-15EX所采用的极端四联复合挂架,这使得F-15战机在机动时显得较为笨拙,盘旋半径较大,而歼-16战机能够始终在敌方视野范围内进行盘旋和转向。
四:歼-20战机作为重型战机,其机身尺寸和作战半径在隐身战机中均处于最大水平。该战机采用双发、全动双垂尾和DSI进气道设计,气动布局为目前气动结构最复杂、增升效果最优异的升力体加边条翼与鸭翼组合,其机动性能在隐身战机中独一无二。加上所涂覆的低可维护性隐身涂层,歼20的隐身能力与F-22战机相当。其配备的第二代有源相控阵雷达天线尺寸超过1米,最大探测距离达350千米,可同时跟踪20个目标,并引导中距空空导弹对其中8-12个目标实施攻击,完全具备“野兽”挂载能力的基础。歼-20战机的弹舱体积和空间比F-22战机大近10%,但“霹雳”15中距空空导弹的投影面积比AIM-120C/D中距空空导弹大15%,导致机腹弹舱只能横向并列挂载4枚。若将尾翼改为折叠设计,挂载6枚导弹将不再存在重大问题。
歼20战机的设计一方面高度强调隐身性能,另一方面近距耦合鸭式布局要求翼下挂点尽可能向前延伸以保持机体重心,这对机翼强度提出了极高要求。为降低结构重量,许多观点认为其外挂能力可能不强,但2017年歼-20战机外挂4个2400升副油箱进行试飞,证明其挂载能力至少达到7.7吨。其宽大的机翼具有充足的横向挂载间隔,使用与歼10战机相同的双联装复合挂架,最多可挂载8枚“霹雳”15中距空空导弹,加上机腹弹舱内的导弹,总数可达12枚,仅比F-22战机少2枚。若使用三联或四联装挂架,挂载数量可达到20枚,但考虑到由此产生的飞行阻力和更强的雷达反射特征,歼20战机使用双联复合挂架最为适宜,既能保证空中打击强度,又能将对隐身能力和机动性能的影响降至最低。
歼-20战机采用“野兽”模式仅是挖掘自身作战潜能的一种方式,可作为快速消耗敌方空中作战力量、适应复杂战场环境的手段之一。但在实际作战中,隐身战机的存在会大幅降低敌方导弹的命中率,导致双方交战距离缩短至40千米左右甚至更近。中距空空导弹发射后约10秒即可进入主动导引范围,留给敌方机动摆脱的时间有限。若采用“野兽”模式,在面对近距攻击的空空导弹时,其机动性能可能难以有效应对。因此,不如采用“A射B导”战术:歼20的机载雷达可充当大型侦察雷达,由歼-16战机采用“野兽”模式,这样既能保证有足够数量的导弹实施持续攻击,解决导弹挂载能力不足的问题,又能避免影响歼-20战机的隐身性和机动性。
五:结语:“野兽”挂载模式正逐渐成为衡量战斗机挂载能力的重要指标。尽管这种挂载模式能赋予战斗机更强的火力,但也必然会牺牲其隐身性能和飞行性能。任何武器都具有两面性,“野兽”挂载模式适用于特定作战场景,例如在低威胁环境下拦截更多巡航导弹,或者作为一种实力象征,凭借强大的威慑力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科元网-在线配资-股票杠杆网址-配资公司排行榜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