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30年,全球甲状腺癌发病率显著上升,我国甲状腺癌发病率也在上升。国家癌症中心2022年数据显示:甲状腺癌发病率已位列男性恶性肿瘤的第七位,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三位,是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甲状腺癌患者中30-45岁的年轻人占比约40%,这意味着它不再是中老年人的 “专属疾病”,年轻人已成为高发人群。
01
年轻人为啥成了甲癌的高发群体?
甲状腺癌在年轻人中高发,并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主要与以下几方面有关:
1. 体检普及与诊断技术进步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体检,而高分辨率超声等诊断技术的进步,让甲状腺结节的检出能力大幅提高。
很多过去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如今能在早期被察觉。这其实是好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能最大程度避免病情延误。
2. 不良生活方式
当下年轻人工作生活压力大,熬夜、饮食不规律、情绪波动频繁等问题十分常见。
展开剩余79%这些习惯会扰乱人体内分泌系统,而甲状腺作为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功能很容易受影响,进而增加甲状腺疾病的发生风险。
比如一位28岁的女主播,经常熬夜直播到凌晨三四点,日常饮食全靠外卖,确诊甲状腺癌时已出现淋巴结转移,就是典型案例。
3. 肥胖问题
相关研究表明,肥胖不仅会提高患甲状腺癌的概率,还可能增加淋巴结转移的风险。
因此,做好体重管理,对预防甲状腺癌也很重要。
由于甲状腺癌早期症状十分隐蔽,多数患者没有疼痛等明显不适,所以定期体检是防控关键。
建议每年做一次甲状腺B超和功能检查,及时监控甲状腺的变化。
同时,年轻人也要尽量调整生活习惯,少熬夜、保持健康饮食、坚持规律锻炼,还要注意心理调适,避免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状态。
02
应对甲状腺问题:别走进 “极端” 误区
面对甲状腺相关问题,很多人容易陷入两个极端:要么过度恐慌,要么过度轻视,这两种态度都不可取。
1. 查出甲状腺结节,不必过度紧张
甲状腺结节其实很常见:每5个人参加体检,大概就有1人会查出结节。
从数据来看,人群中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高达20%~76%,但绝大多数结节是良性的,不需要特殊治疗,只需定期复查观察变化即可。
所以,看到体检报告上写着 “甲状腺结节” 时,不用紧张焦虑,先咨询医生判断结节性质,再遵医嘱处理。
2. 确诊甲状腺癌,不能过度轻视
虽然大多数甲状腺癌进展缓慢,甚至被称为 “懒癌”,但它本质上仍是恶性肿瘤。即使初期看起来 “温和”,随着时间推移也可能逐渐发展,到一定程度会严重影响健康。
尤其是 “甲状腺未分化癌”,这类癌症多发生在老年群体中,恶性程度极高。尽管近年来治疗手段有了进步,但总体预后仍不理想。
03
常见甲状腺问题与误区
在众多甲状腺疾病中,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桥本甲状腺炎。这种病女性多见,往往有家族聚集倾向,存在一定的家族遗传背景。
这类患者建议低碘饮食,少吃或不吃紫菜、海带等含碘量特别高的食物,可以适量进食其他海产品,但千万不要因此走向“完全忌碘”的极端。
有些人一听要低碘饮食,就全家改吃无碘盐,尤其是孕妇和儿童,如果海鲜一概不碰,这反而可能导致碘缺乏,引发其他问题。
谣言一:甲状腺结节都会变成癌
并非如此。
甲状腺结节在人群中检出率较高,占到20%~76%。绝大多数为良性,仅5%~15%可能为恶性。
但部分结节虽超声表现类似良性,实则可能为恶性,建议找经验丰富的专家多看看,必要时穿刺检查以明确诊断。少数良性腺瘤可能随时间恶变,概率约10%。
谣言二:甲状腺癌术后不能怀孕
可以怀孕。
甲状腺癌患者经规范治疗后,多数预后良好,可长期存活。建议术后半年开始备孕,若接受碘-131治疗,女性建议等待一年,男性半年。
孕期需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及颈部超声。
谣言三:长期吃碘盐会增加甲状腺癌风险
该说法不科学。
碘是甲状腺功能必需元素,人体需从外界补充。碘不足或过量均可能增加甲状腺疾病风险。普通人群、甲状腺结节患者都应保证适量碘摄入。
谣言四:甲状腺癌术后不能吃海鲜
甲状腺半切患者可正常或适量低碘饮食,可以吃海鲜。
甲状腺全切患者因无甲状腺合成激素,碘摄入影响小,可正常吃海鲜。
患者在碘—131治疗前准备阶段需忌碘饮食(每天碘的摄入量小于50微克),少吃海鲜,治疗结束1个月后可恢复正常饮食。
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者可适量吃海鲜。
谣言五:甲状腺微小癌体积小,不会转移
甲状腺微小癌(≤1厘米)的确是体积比较小的甲状腺癌,但它也可能会转移,比如最常见的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大约30%~50%会发生淋巴结转移。
【本文仅为知识科普,不构成就医建议】发布于:江苏省科元网-在线配资-股票杠杆网址-配资公司排行榜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